分类目录归档:每日一题

每日一题:酒精所致精神障碍

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六版
(二)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临床表现

酒精所致精神障碍(alcohol-induced mental disorders)主要包括以下内容。

1.急性酒精中毒(alcohol intoxication)

酒精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,个体对酒精的反应差异很大,取决于血液酒精浓度和个体耐受性。一般来说,酒精首先抑制的是大脑皮层,结果皮层下释放,则出现松弛感,使情绪释放,出现欣快而轻佻,“酒逢知己千杯少,话不投机半句多”,“酒后吐真言”;决策、做事也往往缺乏深思熟虑,讲话常常凭一时冲动,不再做周详的考虑。随着饮酒量增加,抑制也进一步加深,出现所谓醉酒状态,精神活动、语言及运动功能抑制加深:对周围事物反应性降低,感觉迟钝,判断记忆受损,自控力下降,易冒险,动作不稳,可有攻击挑衅,联想散满,借题发挥,步态不稳、构音含糊,其后大脑处于高度抑制状态,醉倒不起,呕吐、便溺全然不知。当血液浓度超过0.40%时,则可能出现昏迷、呼吸心跳抑制,死亡的可能性很大。

酒所致遗忘(alcoholic-induced amnesias,“blackouts”)指一种短暂的遗忘状态,多发生在醉酒状态后,但当时并没有明显的意识障碍。次日酒醒后对醉酒时的言行完全遗忘,遗忘的片段可能是几个小时,甚至更长时间。

2.单纯性酒戒断反应(uncomplicated alcohol withdrawal)

戒断反应表现多种多样,一般地发生在断酒后6~12小时后,开始有手抖、出汗、恶心,继之出现焦虑不安、无力等精神症状,患者有强烈的饮酒渴望。此时如果还没有酒喝,症状逐渐增加,在断酒后24~36小时,可见发热、心悸、唾液分泌增加、恶心呕吐等,体征上可有眼球震颤、瞳孔散大、血压升高等,戒断反应在48~72小时左右达到高峰,继之症状逐渐减轻,4~5天后躯体反应基本消失。

3.酒精性癫痫

有大约30%患者在戒酒期间出现癫痫样痉挛发作,表现意识丧失、四肢抽搐、两眼上翻、角弓反张、口吐白沫等,持续时间不定,一般在5~15分钟意识恢复,称为酒精性癫痫,这种情况危急,有生命危险,需要住院观察。

4.酒精性幻觉症(alcohol hallucinosis)

患者在戒酒后出现不适、焦虑,短暂的视幻觉、触幻觉、视幻觉或各种错觉。在此阶段,患者的现实检验能力还存在。但严重者,上述精神病性症状更为明显,如无中生有听到别人的责骂声和威胁声,为此惊慌,向人求助,或企图自杀。亦可有错视、视物变形,多系恐怖场面,故有冲动伤人行为,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。一般持续数日,亦可迁延不愈,往往向震颤谵妄发展。

5.酒戒断性谵妄(alcohol withdrawal delirium)

严重的慢性酒中毒患者,如果突然断酒,开始出现前面描述的戒断症状,随着症状加重,大概在断酒后3~4天,出现震颤谵妄。震颤谵妄的前驱症状肠胃不适、焦虑、失眠等。

症状的特点是意识模糊,分不清东西南北,不识亲人,不知时间,有大量的知觉异常,如常见形象歪曲而恐怖的毒蛇猛兽、妖魔鬼怪,患者极不安宁、情绪激越、大叫大喊。最重要的特征是全身肌肉有粗大的震颤,上述症状有昼夜节律。尚有发热、大汗淋漓、心跳加快、血压升高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。可出现白细胞升高,脑电图异常、肝功能异常等。如果处理不当,患者常因高热、脱水、衰竭、感染、外伤而死亡,死亡率大概在5%左右。震颤谵妄常突然发生,持续2~3天,常常以深而长的睡眠结束,清醒后,对震颤谵妄的症状不能回忆。有些患者可能遗有遗忘综合征(Korsakoff综合征)。

每日一题:酒依赖的临床特征

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六版
三、酒精相关问题的临床特征

(一)酒依赖、酒滥用

有关描述酒成瘾的术语很多,如酒中毒(alcoholism)、酒 瘾(alcoholic),以及 后 来的酒 依赖(alcohol dependence)等。1976年,英国学者Edwards等提出酒依赖模型,基本假设是依赖不是全或无现象,而是有不同严重程度。酒依赖的临床特征如下。

1.固定的饮酒方式(narrowing of the drinking repertoire)

多数饮酒者多能控制自己的饮酒行为,根据环境调整自己的饮酒方式。但是,酒依赖者饮酒方式比较固定,如晨起饮酒、在不应该饮酒的时间、场合也饮酒,主要是为了维持体内酒精浓度,以免出现戒断症状。

2.特征性寻求饮酒行为(salience of drinkingseeking behaviour)

酒依赖者把饮酒作为第一需要(priority),为了饮酒可以不顾一切,可以采用任何手段。患者明知道继续饮酒的严重后果,但难以自制。

3.酒耐受性增加(increased tolerance to alcohol)

表现饮酒量增加,“可以把同桌人都喝到桌子底下”。但在晚期,由于肝功能受损,耐受性反而下降,表现“一喝就醉”,但又“不喝不行”。酒耐受性增加的同时,对其他药物(如巴比妥类、苯二氮

类)也会出现交叉耐受。

4.戒断症状(withdrawal symptoms)

戒断症状可轻可重,重者可危及生命,与个体差异和依赖程度有关。戒断症状的发生与体内酒精浓度有关,依赖严重者晨起就要饮酒,目的是缓解戒断症状。戒断症状主要有以下表现:

(1)震颤

开始为细微的震颤,以后可能发展为粗大震颤。有许多酒依赖的患者如果早上不喝酒,连刷牙、洗脸都困难。

(2)恶心

主要表现干呕,饮酒后缓解。

(3)出汗

患者常常半夜因为大汗淋漓而惊醒。

(4)情绪不稳

主要表现烦躁、焦虑、抑郁。患者觉得“心里七上八下”,好像有什么事情没有做。

5.为了避免戒断症状而饮酒

在依赖的最初阶段,患者觉得需要在午饭喝酒以缓解不适,随着症状发展,患者需要晨起饮酒,后来需要在夜间饮酒,最后是身不离酒。在我国,很多处于依赖早期的患者,因为喝酒的机会较多,从来没有出现过戒断症状,直到晨起饮酒才发现自己可能成瘾了,但患者往往找很多借口,有意、无意否认自己问题,等到医院看病,已经到了依赖的严重的阶段了。

6.渴求

特别想喝酒,渴求往往与环境有关,诱发渴求的因素诸如:戒断症状,焦虑、抑郁、兴奋情绪,到了喝酒的地方等。患者知道应该少喝酒,以免出丑,但患者往往不能控制饮酒量。

7.多次戒酒失败

这是成瘾行为的共性,患者多次戒酒,但总是保持不了多长时间,又再次饮酒。

滥用(abuse)是一种适应不良方式,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导致了明显的不良后果,如不能完成重要的工作、学业,损害了躯体、心理健康,导致法律上的问题等。滥用强调的是不良后果,滥用者没有明显的耐受性增加或戒断症状,反之就是依赖状态。

由于依赖与滥用是一个连续谱,因而在DSM-5中,将依赖与滥用合并为酒精使用障碍。

每日一题:苯巴比妥中毒的处理

【沈渔邨精神病学(第6版)】
巴比妥类药物急性中毒的处理:

(1)1∶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后,留置适量活性炭于胃内。

(2)吸氧,必要时使用呼吸机。

(3)使用中枢兴奋剂:每小时静注尼可刹米3支(0.375g/支),或每隔 3~5分钟静注贝美格50mg,直至血压、呼吸、肌张力和反射恢复正常。

(4)血压低者,静滴5%葡萄糖或盐水,如持续不升高,可在输液中加入适量的多巴胺或间羟胺。

(5)碱化尿液,利尿促排:1.87%乳酸钠加5%葡萄糖溶液500ml静滴,使尿液保持碱性。20%甘露醇250ml静滴,每6小时1次,务必使尿量在第1小时维持180ml以上。

(6)如病情极严重,可考虑血液透析。

(7)合理选择抗生素,预防继发性肺炎。

每日一题:苯二氮䓬的药理作用

苯二氮䓬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有四类:抗焦虑、抗癫痫、催眠、肌松。自1956年波兰裔美国化学家L.Sternbach合成氯氮平(利眠宁)至今,已有超过1000种苯二氮䓬类被合成出来。本类药物的高成瘾性及其相对于巴比妥类药物的安全性(通常过量也不致有生命危险)使其成为最易发生滥用的药物之一。在使用治疗剂量超过6个月以上的患者中,1/3可能会出现依赖性。随着对本类药物成瘾风险认识的提高,SSRI在抗焦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,以及褪黑素激动剂用于失眠治疗的发展,近年来将其作为抗焦虑药物长期使用的处方量已有减少。长期用药者以老年女性居多,另外,酒依赖患者群体中也有相当比例共患苯二氮䓬类药物依赖。

【沈渔邨精神病学(第6版)】

每日一题:氯胺酮的并发症

【沈渔邨精神病学(第6版)】
氯胺酮躯体并发症

主要是泌尿系统损害和鼻部并发症。泌尿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为排尿困难、尿频、尿急、尿痛、血尿、夜尿增多以及急迫性尿失禁等,可伴有憋尿时耻骨上膀胱区疼痛感,机制尚不明确。氯胺酮使用者大多通过鼻吸方式摄取氯胺酮,可导致局部机械性损害以及化学刺激引起慢性损伤,如鼻出血、鼻炎、鼻中隔穿孔等。

每日一题:氯胺酮的麻醉作用

【沈渔邨精神病学(第6版)】

氯胺酮是苯环己哌啶(N-1-phenycyclohexy-piperidine,PCP)的衍生物,属 N-甲基-D-天门冬氨酸(NMDA)受体拮抗剂。

作为一种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剂,氯胺酮可以抑制丘脑-新皮质系统,选择性地阻断痛觉。静注后约30秒钟(肌内注射后约3~4分钟)即可产生麻醉效应。麻醉作用持续约5~10分钟(肌内注射者约12~25分钟)。氯胺酮麻醉的特点是痛觉消失、意识模糊而非完全丧失意识,呈浅睡眠状态,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反应迟钝,呈现一种意识和感觉分离状态,称为“分离性麻醉(dissociative anesthesia)”。此外,氯胺酮刺激大脑边缘系统产生快感及性冲动,因而又被称为“迷奸粉”。

氯胺酮可产生类精神分裂症样的各种症状,这种影响在成人中较明显,在儿童中影响相对较轻。因而临床上多用于小儿外科手术的基础麻醉,一些小手术或者诊断检查、全麻诱导、复合全麻以及需要反复操作的强镇痛药(如烧伤换药)等临床麻醉。氯胺酮可通过肌肉途径用药,故适用于儿童麻醉。

氯胺酮的分布半衰期约为11分钟,清除半衰期约为2.5小时,可透过胎盘,到胎儿血浆和脑组织内,其浓度甚至高于孕妇体内血药浓度。氯胺酮70%~90%在肝内代谢,约70%转化为苯环乙酮,而后随尿液排泄,仅5%以原形出现于尿中。有研究认为,某些氯胺酮代谢物是造成术后恢复期出现幻觉、梦境等反应的原因之一。

每日一题:克莱恩-莱文综合征的诊断

克莱恩-莱文综合征的诊断主要靠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发作模式,必须满足以下A~E所有标准:

A.患者至少经历二次过度嗜睡及睡眠期的反复发作,每次持续2天至5周。

B.通常这种反复发作每年超过一次,或至少每18个月一次。

C.两次发作间期,患者的警觉性、认知功能、行为和情绪正常。

D.发作期间患者必须至少出现下列一项症状:

1)认知功能障碍

2)感知变化

3)饮食异常(厌食或贪食)

4)无节制行为(如性欲亢进)

E.嗜睡和相关症状不能以其他睡眠疾病、内科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(特别是双相障碍)及毒品或药物滥用而更好地解释。
以反复发作的严重嗜睡伴认知、精神和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,发作间期功能状态正常
【沈渔邨精神病学(第6版)】